發布日期:2022-10-18 點擊率:149
BaTiO3半導瓷PTC效應的基本原理
1.1.1 BaTiO3半導瓷的PTC效應
BaTiO3陶瓷是一種典型的鐵電材料。常溫下其電阻率大于1012Ω.cm,相對介電常數可高達104, 是一種優良的陶瓷電容器材料。在這種陶瓷材料中引入微量稀土元素,如La、Nb...等,可使其電阻率下降到10Ω.cm以下,成為良好的半導體陶瓷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很大的正電阻溫度系數,在居里溫度以上幾十度的溫度范圍內, 其電阻率可增大4~10個數量級,即產生所謂PTC效應。見圖1.1.1,具有該性質的材料通常稱為PTC材料。
圖1.1.1 BaTiO3半導瓷的電阻—溫度特性曲線
BaTiO3半導瓷的這種PTC效應,是一種晶界效應,即只有多晶BaTiO3陶瓷材料才具有這種特性,而且只有在施主摻雜的情況下,材料才呈現PTC效應。利用雙探針測微器可以直接觀察晶粒和晶界的電阻—溫度特性,從而證實了上述理論。見圖1.1.2
1-單個晶界;2-單個晶粒;3-PTC陶瓷
圖1.1.2 單個晶粒和晶界阻-溫特性
PTC效應與晶格結構、組分、雜質濃度和種類及制備工藝等因素有關,在材料制備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工藝條件,此外在元器件的使用過程中也須注意使用條件,以便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
1.1.2 PTC效應的原理
對于BaTiO3半導瓷的這種PTC效應,有多種理論模型予以解釋,較為成熟并為多數研究者承認的有海望Heywang提出的表面勢壘模型和丹尼爾斯Daniels等人提出的鋇缺位模型。
簡略的講,海望模型把產生PTC效應的原因歸結為在多晶BaTiO3半導體材料的晶粒邊界,存在一個由受主表面態引起的勢壘層,材料的電阻率是由晶粒體電阻和晶粒表面態勢壘兩部分組成,隨著溫度的上升,
材料的電阻率將出現幾個數量級的變化。
利用海望模型可以解釋許多與PTC效應有關的試驗現象,許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該領域內具有權威性的理論,但仍有許多實驗現象無法解釋。丹尼爾斯等人利用缺陷化學理論在研究了BaTiO3半導體缺陷模型的基礎上,
提出了晶界及表面鋇缺位高阻層模型。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PTC應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