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8
第一節 信息化在制造產業升級中的戰略地位
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企業,制造業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40%以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在80%以上。
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迅猛,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相比,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能耗高、物耗高、對環境污染大、利潤率低、原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從國際制造業分工的角度看,由于中國制造業大都在產業鏈的低端,缺乏核心技術,只能作為世界制造業的加工車間,賺取廉價的加工費。因此如何提高產品中的附加值,如何增強產品的創新能力,成為制造行業急待解決的問題。中國一旦喪失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將會急劇下降。
作為制造業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之一,信息化是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應對上述挑戰的重要手段。制造業信息化將提高制造企業信息流的速度和質量,改變傳統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減少環節和管理層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從而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中國制造業廣泛開展了信息化建設,尤其是"十五"期間,科技部實施了“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
隨著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投入加大,我國制造行業信息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05年國內的總體IT投資超過200億,增長率達到約15%。當前,制造業的信息化采購仍以硬件為主,其中PC服務器、網絡設備投資較大,但軟件和服務的投入比例也在持續增長。制造行業解決方案投資最大的仍是企業資源規劃(ERP),占整體投資規模的40~50%。此外,財務管理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CAE/CAM/CAPP)和辦公自動化(OA)在制造行業應用也較廣。
第二節 發展不平衡的制造行業信息化市場
隨著制造業信息化的深入,信息化建設中呈現的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日漸明顯。
首先,由于制造業包括眾多行業,而且不同行業的發展水平與競爭程度不同,在信息化水平方面也有較大的差距,其中鋼鐵、煙草、汽車等行業發展較成熟。
其次,在區域上,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區之間的信息化差異也非常明顯,各地信息化的側重點有很大的不同,華東地區信息化基礎較好,華南地區則發展速度較快。
再次,制造行業信息化在企業規模上也呈現明顯的差異化,目前,大型企業依然是制造業信息化的投資主體,其市場規模最大,中型企業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小型企業的信息化成為制造業的熱點。
對IT廠商來說,從信息化投資規模看,制造行業遠沒有金融、電信和政府行業投入大,但是卻是重點關注的行業市場之一,其中,汽車、電子、機械、冶金、化工、煙草和制藥等行業均是企業關注的子行業。大多數的IT廠商都專門為制造業設置了專門的行業部門,并設有專人負責該行業的拓展,部分企業還針對制造行業自身企業規模上的差異由專人直接面對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因此準確地把握制造業子行業的信息化投資的差異性有利于廠商準確地定位在有潛力的市場。
1.細分行業市場分析
第一,流程制造行業與離散制造行業的差異分析。
制造行業按其生產過程一般分為流程型制造行業和離散型制造行業兩種。
流程型制造行業指產品的生產主要通過一個或者多個連續的行為,包括磨壓、加工、紡織、熔煉等。流程制造行業包括的子行業有醫藥制造、化學制造、石油精練食品制造、紡織產品制造、紙張制造、橡膠制造、塑料產品等。對于流程制造企業,應用工控技術和制造執行系統(MES)是信息化的基礎和關鍵,例如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系統(CAE)、制造資源計劃系統(MRP II)、高端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CAM)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
離散制造行業指生產的產品中需要一些獨特的或者獨立的配件組成。包括的子行業有服裝及相關紡織制造、木材及相關木質產品(除家具等)制造、印刷、皮革及相關皮具產品制造、辦公自動化產品和計算機產品、電器設備和元器件制造等。離散制造行業信息化實現混流生產、精益制造、及時生產是關鍵技術,因此制造資源計劃系統(MPR)、供應鏈管理(SRM)等應用較為廣泛。
第二,成長型行業和技術密集型行業IT投入明顯高于周期類穩定類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
前一類行業的IT應用需求遠遠高于后一類行業。前一類行業主要指鋼鐵、汽車、電子、家電、煙草等子行業。這類企業對IT的相對依賴性較高,因此實際IT投入較多。后一類的行業包括化工、機械、制藥、食品、服裝、冶金等子行業。根據CRC對這些行業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機械和化工行業的總體和平均投資相對較大,就行業增長速度而言,制藥和食品行業發展較快,也是較有潛力
2.區域市場分析
中國目前制造行業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及華南地區,目前已經形成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大世界級制造業聚集區域和北京、天津、青島、上海、溫州、順德、東莞等多個區域制造中心,區域發展初具規模。但由于還處于工業化階段,經濟發展還很不均衡,不同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與發展也極不平衡。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的信息化需求較為強烈和迫切。
以長江三角洲為核心的華東地區是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基礎最好的一個區域市場,相當一部分重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開始從企業內部集成階段向供應鏈整體集成的方向發展,與核心業務相關的各種管理應用均在大幅上升。首要原因是華東地區信息化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用戶群;其次,大部分企業的IT投資已有一定程度積累,對IT投資回報率有切實的考慮,對各類IT廠商提供的產品服務要求相對高于其他地區。在華東地區,制造業年IT支出在50萬以上的企業雖然只占企業總數的10%,但其IT支出差不多占據整個華東地區制造業IT市場的80%左右。
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華南地區整體制造業信息化增長速度快,但是整體應用水平偏低。在
3.大型/中型/小型企業市場分析
大型企業繼續帶動中國制造行業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化投入占制造行業整體投資的40~50%。這主要是因為在國家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中,始終是以行業中的龍頭企業為典型。制造行業內的國有大型企業正在逐步從完善階段過渡到深化階段,軟硬件的投入呈現雙向增長,投入比例也趨于合理。
中型企業的信息化投入依然保持高速追趕的態勢,增長率約20%。但與大型制造企業信息化不同,中型制造企業的信息化是跨越式的,信息化在完善普及的同時就開始著手信息化的深度應用,這主要是由于中型企業對大型企業信息化的借鑒,避免了許多試驗性的重復建設。隨著信息建設的深入,中型企業的信息化逐步進入整合階段,對專業服務的需求也會大幅地提升。
制造行業小型企業的信息化成為熱點。制造行業中小企業占90%,潛力巨大,信息化建設需求迫切,并有一定得消費能力。但當前中國小型制造企業的信息化投資尚未形成規模,增速仍低于整體制造行業的增長速度。
小企業信息化投資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資金、技術、管理以及維護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另外,與大中型企業的信息化相比存在以下差距:首先,小型企業由于業務的局限性,其需求主要還是集中在業務管理方面,而且在業務管理方面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也存在著基礎薄弱、缺乏規劃、對提升管理水平不迫切等差異;其次,小型企業在規模、管理、業務發展上和大中型企業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就要求小型企業的信息化架構較大中型企業更加靈活、高效、創新;再次,制造業的行業差異化在小企業市場也較明顯。